- · 《数学杂志》期刊栏目设[01/26]
- · 《数学杂志》投稿方式[01/26]
- · 数学杂志版面费是多少[01/26]
探析运用微课程促进高三复习课问题的有效解决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微课”是指不再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对于课堂内外的时间重新调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课堂内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帮助其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强调不能
“微课”是指不再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对于课堂内外的时间重新调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课堂内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帮助其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强调不能占用课堂时间来讲授信息,对于信息的探索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
一、现代高三数学复习课中的微课教育发展
在现代高三数学复习课改革背景下,由于近些年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高三数学教师需要对信息的掌握更加丰富。高三学生由于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此时的教师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掌控网络信息,要让学生有新鲜感和好奇感,以高效、科学、严谨的态度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优化,在向学生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要思路清晰、逻辑通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另外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业务技能水平等都是影响课堂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要注重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高三数学复习课教育中的问题分析
(一)高中数学复习难度较大
高中数学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普遍反映较难的科目,首先是数学的抽象化非常强,在代数和几何两个方面需要学生进行思维转换才能找到比较好的解题路径;其次是高中数学设计的问题非常广,很多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往往一道应用大题就包含了五六个知识点;最后是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需要学生具有数学思维进行思考才能推演出来,这就在无形中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一旦在一个环节中有失误,在最后的结果上可能就会错误。
(二)高三数学复习课模式过于传统
目前我们的高中数学复习课上,老师并没有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而是将精力放在了固定解题思路上,老师往往给学生归纳了集中解题的方式,然后让学生“照葫芦画瓢”地进行学习,接下来就是大量的“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思维巩固。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并且会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我们的教育应该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固化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注重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才更符合教育的初衷。
三、在高三数学复习课中整合运用微课的策略
(一)培养数学敏感性,树立学习自信心
高三学生的数学复习课学习是循序渐进,不能一味地追求分数,还要讲究实际运用。我们在实际微课教学中经常会发现一个现象,很多知识当时学会了,但是短时间内就忘记了,因此对于微课中的内容进行取舍与调整,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重新规划,调整使用频率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记忆力,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对于数学敏感性的一种重要手段。例如,很多公式难度大,学生们背诵起来比较困难,老师可以利用微课,将其变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在反复的训练之下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比如说,《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这部分内容一直都是学生的一个难点,缺乏空间想象能力的学生比较难理解和消化,通过微课推送一些视频或者动画,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空间想象模型,让能力不够的学生可以学会建立相应的模型,更好找到解题的方向,有助于实现分层教育目标。
(二)利用微课整合教材内容,适当进行补充
教材是我们高三数学复习课教育的一个总体框架,是根据学生一路成长的节点所设计的必要知识内容,但是由于不同学生的情况不同,有的内容对于学生相对较难,有的内容对于学生相对简单,老师可以按照实际情况,对微课进行删减,在不破坏教材完整体系的前提下,让学生能够逐步提高,坚决杜绝“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微课的调整和取舍,是老师将学生情况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并向学生推荐学习策略,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够运用数学复习课进行交流,注重实战经验的培养,这样有利于学生获取学习途径。一些学生基础能力较差,很多内容学习起来比较吃力,那么我们就要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降低难度,着重培养学生数学复习课基础知识点,利用微课展现其中的关键性内容。
(三)利用微课帮助学生复习,提升学习效果
微课预习还能将学生认为的难点凸显出来,对于学生深度思考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多方面原因,教育深度和教育资源还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微课可以帮助学生将课堂任务中的重点和难点凸显出来,这样有利于老师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数学复习课能力进行个体化分析。比如说,集合知识是高中数学中的基础内容,通过微课,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复习内容。例如《函数与方程》复习课中,不少学生都做不到把学过的知识灵活应用,需要在练习中慢慢消化,但是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老师把题目详解通过微课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后可以通过反复看微课把每个知识细节了解清楚,从而真正掌握知识并且会应用。
文章来源:《数学杂志》 网址: http://www.sxzzzzs.cn/qikandaodu/2021/0310/483.html